92岁的袁永福老人有一本时常翻看的相册,相册里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他们是和袁永福一起走过战火硝烟的战友。1948年,在战火淬炼中成长的袁永福奔赴淮海战场。这时的他,已经是华野8纵的一名通讯班班长了。
战斗中,面对着敌人机枪的密集射击,解放军战士成片成片地倒下来,又一波一波顽强地冲上去。袁永福带着首长的命令,穿过早已结冰的护城河,一头扎进正在激战中的核心战场。在枪炮轰鸣的战场上,他找到了3营营长。此时的3营伤亡惨重,营长腿部背部已多处负伤,仍坚守阵地。袁永福了解情况后,冒着枪林弹雨,他一次次在战场上往返,传递着消息和指令。
生命如此珍贵,但在这些年轻战士的心中有一种信念比生命更重要。因为这份信念,他们视死如归。他们中许多人,原本都是贫苦的农民,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里,他们因为人民解放事业的召唤,加入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。他们在革命的队伍中觉悟,在战火的淬炼中成长。淮海大地上永远留下了他们全力拼杀的年轻身影,也洒满了他们临危不惧的忠诚热血。
这本《穿破硝烟的身影》是谢雪畴生前最后的战斗回忆。谢雪畴在淮海战役中担任华野7纵20师60团政委,他一直在用文字追忆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。
1948年隆冬时节的一场生死血战,让历史记住了这个普通的村庄——大王庄。淮海战役第二阶段,国民党军十余万人被解放军包围在双堆集,而位于其南侧的大王庄是阻止国民党军逃脱的咽喉要道。大王庄内驻扎的国民党军第18军118师39团,这个团作风凶悍,拥有全副美械装备,是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。谢雪畴知道,一场恶战不可避免。
在炮火的掩护下,华野7纵58团和谢雪畴率领的60团一起发起了对大王庄的第一轮冲锋。在反反复复的攻防中,大王庄内已经被打成一片火海,村庄里的土地都变得烫脚。这支人民的军队往最猛烈的炮火中冲去,他们前仆后继,那股无所畏惧的血性令敌人胆寒。
今天,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幅油画。《孔金胜血战大王庄》定格了大王庄战斗中的一次殊死拼杀。孔金胜,时任华野7纵59团1营2连2排排长。1948年12月10日黎明,天空和阵地被国民党军的密集炮火照亮。在寸土必争的拉锯战中,孔金胜身先士卒,咽喉左侧被冲锋枪子弹打伤,腹部也被手榴弹炸伤。他顾不上包扎,把肠子推入腹中,左手捂着伤口,右手紧握铁锨。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,忍痛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。在一连砍倒5个敌人后,孔金胜倒在了血泊之中。他用生命捍卫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血性诺言。12月10日黄昏,大王庄再次被人民解放夺回。此刻的大王庄很静,静得似乎可以听到血往土里渗透的吱吱声。
对于那些经历了血洒疆场的老兵来说,浴血奋战是浸入骨髓的记忆,更是顽强不屈的血性烙印。新中国成立后,老兵们勇敢依旧,热血依旧。重大国防工程都留下了他们奋力拼搏的身影。这些穿破硝烟而来的共产党人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,在新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。
淮海战役,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我方牺牲最重、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战。在这场战役中,人民解放军付出了伤亡13.4万多人的巨大代价。据不完全统计,淮海战役中共有31000多名英雄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血性,永远是军人的脊梁、制胜的刀锋。今天,血性军魂在当代军人身上继续传承。人民军队初心不改、一往无前。
一场寸土不让的狙击作战,一次前仆后继的争夺血战,一段骑兵打坦克的英雄传奇……为什么打仗,为什么不怕流血牺牲?穿破硝烟而来的淮海老兵为你讲述七十年来不曾磨灭的铁血军魂。
敬请收看今晚(10月8日)20:05
CCTV-9《淮海战役启示录》之
《血性》